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2025暑期社会实践】知行边疆社:中财大体经学子探索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5-09-16    浏览次数:

今年暑期,中央财经大学“知行边疆社”实践团队紧扣“青春强国行”实践主题,深入我国华北及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这些地区不仅拥有多样的文化传统,更具备独特的地理特征,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样本。团队由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12位专注该领域的同学组成,成员中多数来自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部分同学本身就来自或靠近当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对当地体育公共服务现状有着天然的熟悉度。他们秉持多学科融合与文化尊重的原则,将经济学需求分析与民族学田野调查有机结合,致力于揭示体育资源供给与民族文化传统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双重支撑。

踏遍边疆:多地域调研摸清体育公共服务现状

实践团队的足迹遍布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域,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研、深度访谈等多种方式,全面梳理各地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成就与现实困境。

图1为实践队成员合照

在内蒙古乌审旗嘎鲁图镇,作为自治区体育公共服务示范点,当地的建设成果令人瞩目。截至调研时,已建成包括健身广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在内的791个体育场地,人均健身面积达到4.54平方米,成功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健身便利。更值得关注的是,嘎鲁图镇创新推出“体育+”服务模式,8个共享球场全天向公众开放,辖区内学校的体育设施也实行限时共享,有效盘活了现有体育资源。调研中发现,当地居民健身热情高涨,已自发形成30余支广场舞队伍,多样化的体育服务需求日益凸显。但与此同时,设施维护资金短缺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健身器械出现老化后未能及时更换;专业体育教练匮乏,难以满足居民对科学健身指导的需求;城乡之间体育服务差距明显,农村牧区设施配套相对薄弱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当地体育公共服务提质升级的瓶颈。

图2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全民健身游泳馆

内蒙古鄂尔多斯棋盘井镇作为典型的工业小镇,体育公共服务建设面临着独特的挑战。由于工业发展优先,体育场地规划相对滞后,场地总量不足且社区覆盖不均衡,部分偏远社区居民需步行半小时以上才能到达最近的体育场地。当地虽尝试推行体育设施预约制度,但现有预约系统功能单一,仅能实现基础预约功能,缺乏人流预警、场地使用时长提醒等智能化服务,且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时常出现预约后无人使用、现场居民无法及时使用场地的情况,导致资源利用率偏低。尽管“简镇强村”改革提升了基层治理整体效能,但在体育领域,专业的运营管理人才和服务团队严重不足,智能化建设滞后,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渠道也不够畅通,这些问题都亟待破解。

图3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青少年活动中心棋盘井分并中心

新疆阿克苏地区则通过品牌赛事带动群众体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地连续多年举办“环托木尔峰山地自行车赛”,吸引了周边多地的骑行爱好者参与,有效点燃了群众的体育热情。阿克苏市体育馆及凤泉河公园成为当地体育公共服务的核心载体:阿克苏体育馆内设有1500平方米各类训练房、1200平方米室内篮球场和羽毛球场,附属的46个室外健身路径、20个室外乒乓球台等设施配套齐全;凤泉河公园更是被跑步爱好者称为“健身天堂”,17公里园路、16道观景栈道串联起鲜氧多功能运动场、儿童游乐区等多个健身空间。此外,两地还引入“互联网+体育器材”智能设施,居民扫码注册即可免费使用体医融合智慧健康小屋、智慧体育运动屏等设备。但调研也发现,随着参与健身人数的激增,体育设施总量已难以满足需求,部分健身器械因长期高负荷使用出现损坏,且缺乏便捷的报修渠道和高效的维修机制;同时,不同群体间的健身需求差异明显,学生群体仅在假期集中参与锻炼,中老年人健身方式多局限于散步、广场舞,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

图4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市内羽毛球场

青海格尔木市新华村是一个藏汉蒙古族混居的村落,6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38%,老年群体的健身需求成为调研重点。2019年援建的村中心健身广场曾是村民健身的主要场所,但如今广场上的篮筐已严重变形,部分健身器械出现松动、零件缺失等问题,村民反映维修申请提交多月仍未得到落实。尽管此前“村BA”篮球赛等活动曾掀起体育热潮,但由于缺乏专业教练指导,赛事难以持续开展,村民的健身热情逐渐消退。西宁市城西区作为青海省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标杆区域,已建成健身步道、笼式足球场、游泳馆等现代化设施,城西区体育公园内的智能健身器材可实现运动数据实时监测,深受年轻群体青睐。然而,该区域体育智能设备的维护成本较高,基层管理部门在设备检修、系统升级等方面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图5为青海省格尔木市室外体育场

赋能未来:调研成果为边疆发展注入青春智慧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实践团队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建议:在政策建议方面:从设施建设与资源配置、活动组织与推广、人才培养与志愿服务、体卫融合与健康促进四方面提出建议,包括加大投入、优化布局,丰富活动、加强宣传,培养专业人才、健全志愿服务机制,推动体卫融合、提升健康素养。在具体实施方面:先得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育需求、传承情况、特色与价值四方面实践结论,再以兴安盟为例,分析其特色资源、背景条件与发展优势,进而从设施建设、活动组织、人才培养与志愿服务制定具体实施计划。

此次暑期实践,不仅让我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更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体育公共服务在边疆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跟踪调研地区的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成果,把论文写在西北和华北的民族地区大地上,用青年智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中财力量”。

心声回响:实践成员分享调研感悟与收获

刘文韬:在阿克苏的田野间读懂“需求”的重量

调研初期,团队更多关注设施的数量和种类,但与居民深入交流后才发现,比起新增设施,及时维护现有器材、畅通报修渠道才是当下最紧迫的需求。我们在课堂上学过供需理论,但只有走到基层才明白,真实的供需关系远比模型复杂。此次实践让我学会了用“脚底板做研究”,在尊重当地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精准捕捉居民的真实需求,我未来将继续关注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问题,用专业知识为群众办实事。

图6为队员刘文韬在社区内采访当地居民

额尔古纳:从乌审旗的实践中看到“惠民”的温度

乌审旗游泳馆的公益定价让我深受触动——10元早场票、学生优惠票,这些细节真正体现了‘体育惠民’。”我在调研中发现,游泳馆的专业运营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健身体验,更成为促进各民族交流的平台,“每天早晚都能看到汉族、蒙古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群众一起游泳、交流,体育真的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同时,我也注意到游泳馆高峰时段人流拥挤、储物空间不足等问题,为此牵头设计了“分时段预约+错峰开放”的优化方案。这次实践让我明白,好的体育公共服务不仅要‘建起来’,更要‘运营好’,要让每个民族的群众都能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

图7为队员额尔古纳在游泳馆出口了解市民对游泳馆的改进建议

常歆怡:在格尔木的高原上体会“责任”的意义

村里的老人很多,健身设施是他们为数不多的休闲方式,可这些设施却成了‘摆设’。我在调研中耐心倾听村民的诉求,记录设施损坏情况,为设施的优化升级和服务质量提升提供依据,助力打造更贴合居民需求的健身环境。此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作为新时代的“中财人”,我们肩负着用专业知识服务边疆建设的责任,未来将继续投身边疆体育公共服务研究,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8为队员常歆怡在体育场向附近居民了解公共体育设施使用情况

供稿:知行边疆社

编辑:周正

审核:陈绮文

终审:宋立岩

友情链接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联系电话:010-61776191   邮箱:tijingguan@cufe.edu.cn 

中财体悟中财体悟
健康加油站健康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