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的盛夏裹挟着热浪席卷北京城,有一群学生却背向暑气,奔赴一场与冰雪的约会。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体经融数智创团”的成员们,带着对冰雪产业的好奇与热忱,走进北京市延庆区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在零下几度的冰场里,用双手触摸制冰的温度,开展以“沉浸式体验制冰”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亲身参与制冰全流程,在低温与挑战中感受冰雪产业的技术细节与人文温度,用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责任与担当。

在国家《“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推动冰雪运动普及的背景下,延庆冰上训练基地作为冬奥遗产核心场馆,总建筑面积约8.6万平方米,拥有速滑馆、冰球馆、冰壶馆三大场馆及8块标准真冰场,承担着冰球、花样滑冰等多项冰雪运动的专业训练与赛事保障任务。“体经融数智创团”以“体验、学习、成长”为目标,通过实地实操、深度访谈、数据梳理,解锁制冰工作的专业细节,挖掘冰雪场馆运营背后的挑战与机遇,为探索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实践参考。
初入冰场:低温下的“技术第一课”
抵达基地后,团队成员在制冰师傅的带领下走进冰壶馆,扑面而来的寒气与冰面反射的白光,让大家对“制冰”这一熟悉又陌生的工作有了直观感受。师傅手持测温仪,向队员们介绍:“优质冰面的背后,是毫米级的精度把控——水温需稳定在4℃防基层冻裂,冰层厚度根据项目不同控制在30-35毫米,连湿度都要维持在40%-60%。”
在冰场一角,喷白用的背负式喷雾器、浇水用的专用水管已整齐摆放。队员胡旻熙率先尝试喷白操作,却因力度不均导致冰面出现“厚喷结块”与“漏喷空白”,师傅示范:“手臂打直、匀速走步,就像给冰面‘涂匀粉底’,一点偏差都会影响后续划线。”简单复盘后,队员们分组协作,一人操作、一人在旁提醒节奏,半小时后,原本斑驳的冰面终于实现均匀覆盖。初次实操让大家深刻意识到:制冰不仅是体力活,更是对细节的极致较真。

深耕流程:从实操到洞察的全面突破
(一)技术攻坚:解锁制冰全环节核心要点
在两天的集中实践中,团队成员沉浸式参与喷白、浇水、划线三大核心环节,在试错与总结中掌握关键技能。
浇水制冰:分层洒水的过程堪称“毫米级艺术”,每层水膜需等前一层完全冻结才能继续。低温环境下,水管半小时就结满白霜,喷嘴频繁堵塞。队员们迅速摸索出“双人轮岗”模式:一人持管控制水流,一人专司擦除冰霜、检查冰层,确保每层水膜均匀覆盖。队员万柯涵感慨:“零下15℃的冰场里,手冻得握不住水管,但看到冰层从薄变厚,那种协作完成目标的成就感,足以抵消所有寒冷。”

划线环节:作为技术要求最高的工序,线条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内,直接关系到训练安全。队员们半蹲在冰面,沿尺子反复测量定位,久蹲导致小腿酸痛,手指僵硬到难以握笔。面对多次返工,大家主动分工:一人扶稳尺子校准直线,一人控制力度避免划破冰层,轮流分担体力消耗。当最后一条线被师傅认可时,冰面上整齐的线条,成为团队协作最生动的见证。

(二)产业洞察:挖掘运营中的挑战与机遇
实践之余,团队通过深度访谈、设备观测,系统梳理基地运营现状。调研发现,当前制冰流程高度依赖人工精细操作,部分设备使用超10年,存在老化问题;低温作业缺乏充足保暖装备,工作人员体力消耗大;不同项目切换时,冰面调整流程繁琐,影响场地使用效率。
针对这些问题,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建议:引入“智能监控+人工经验”双轨模式,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设备运行参数;制定标准化操作手册,规范各环节流程;优化跨岗位协作机制,缩短项目转换时间。基地负责人对建议高度认可,表示将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推进优化。

价值升华:青春力量助力冰雪产业发展
此次延庆实践,让团队成员在技能、意志与认知层面实现三重成长:不仅掌握制冰基础操作,更在低温挑战中磨练毅力,在协作中提升团队凝聚力;通过近距离观察冰雪场馆运营,深化对体育产业“台前幕后”的理解——运动员在冰上驰骋的背后,是制冰师、运维人员等幕后工作者的默默付出。
从产业价值来看,团队的实践不仅为基地提供了流程优化的参考建议,更以青年视角传递冰雪运动的温度:通过制作宣传视频,将制冰过程中的细节与工作人员的坚守呈现给公众,让更多人关注冬奥遗产的活化利用,了解冰雪产业背后的专业与不易。
感悟与展望:以实践之力绘就冰雪未来
本次实践中,我统筹联络组织、访谈及报告撰写工作。前期协调团队与基地时间时,因成员日程差异大,方案反复修改,高频沟通让我学会平衡多方需求,沟通能力显著提升。访谈工作也让我明白,从提纲设计到灵活追问需全情投入。全程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虽初期未及时察觉队员实操困难,但已迈出成长第一步,未来会提升统筹能力,助力冰雪事业发展。
——团队队长齐家悦
我主要协助梳理实践内容与撰写报告,曾因面对繁杂的实践记录陷入焦虑。在老师指导下,团队分工拆解任务,有人按时间线理实操、有人提炼协作案例、有人整合成长节点,繁杂信息逐渐清晰。这让我切实感受到团队配合的重要性,也明白冰上项目发展离不开专业保障体系,今后会带着这份收获,在更多领域践行青年责任。
——团队成员张紫祯
我参与了制冰全流程实操,从观察记录到扛水管、补线。冰场零下十五度的严寒、老旧设备导致的返工,让我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但工作人员凭经验把控精度、团队扛水管时的同步配合,让我体会到匠心与协作的真谛。这段经历提升了我的沟通和实践能力,也让我懂得平凡岗位的伟大,明确要传承工匠精神、以创新助力发展。
——团队成员万柯涵
我负责访谈提纲打磨与报告撰写,虽未到冰场实操,但通过与实践组反复沟通、多次修改提纲(前后调整五六个版本),逐渐清晰制冰流程。我深知光滑冰面是数十个环节精密协作的成果,幕后工作者在低温中的坚守令人动容。撰写报告时逐字推敲,深刻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未来会深耕专业,助力冰雪产业创新,让幕后价值被更多人看见。
——团队成员吴佳蓉
我到延庆冰上基地参与制冰与调研,体验了喷白、划线、浇冰等环节,克服身体酸痛学会画线。喷白时懂协作意义,贴logo时提升沟通能力,浇冰时体会制冰者艰辛。参观基地后,我对运动员训练与赛事准备有了深入了解,实现课本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也明白体育产业发展离不开像制冰工作者这样的劳动者。
——团队成员李奇峰
暑假在延庆冰场的实践,让我颠覆对制冰“水变冰”的简单认知。好冰需精密计算,水温、冰层厚度都有严格要求,激光测平仪对0.5毫米误差的较真令人震撼。筹备冰壶赛时,我了解到制冰机能耗之大,懂冰面是体育经济纽带。制冰间-10℃的低温中,师傅们凌晨补冰、凭手感控精度的坚守,让我读懂体育产业的人文重量,为参与制冰感到自豪。
——团队成员胡旻熙
作为访谈组成员,我参与部分报告撰写。实践初期遇选题难等问题,通过调整调研方法、优化沟通话术解决。深入实践后,我明白企业成功不仅靠战略,更需各环节精细执行与团队协作。合作中我学会高效沟通、平衡不同意见,从忐忑到能独立做数据分析,收获满满。未来我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用所学回馈社会,践行青年使命。
——团队成员温妍
我在实践中负责宣传剪辑,起初以为剪辑只是拼接镜头,实际发现制冰故事藏在师傅微颤的肩膀、泛青的指节等细节里。筛选素材时,因片段多、难融合曾遇阻,但最终克服困难。这段经历让我熟练剪辑技巧、提升沟通能力,也懂冰场运营需精准把控与协作。我会传递冰场里的热忱,让幕后工作者被看见,传承精益求精精神,助力冰雪运动发展。
——团队成员周依冉
未来,“体经融数智创团”将持续关注延庆冰上训练基地的优化进展,进一步完善制冰流程优化方案,通过报告、视频等形式分享实践成果,为更多冰雪场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同时,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深耕体育经济领域,用专业知识与务实行动,为推动冰雪运动普及、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供稿:体经融数智创团
编辑:马法超、周正
审核:陈绮文
终审:宋立岩